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(未收到验证邮件请检查邮件垃圾箱)

《写作脑科学:屠龙的高效写作指南》读书笔记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9-2 19:32:3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写作训练本质上包含三个方面的技巧:
(1)快速写作:快速写出一篇文章
(2)宏观写作:组织文章的结构
(3)微观写作:遣词造句
我们的大脑喜欢听故事
(1)内容创作的本质是探查人心:人需要什么故事?故事该怎么编排?起承转合如何把握节奏?段落安排如何实现闭环?
(2)“黑客”来源于英文hack,它可以与“盗取”无关,也可以与“编程”无关。我们可以将它理解为:当了解了一件事的规律之后,反向利用这个规律,创造新的产品。
(3)因为我们人类的大脑就是喜欢听故事,故事能给我们带来我们所需要的幻想。如果没有幻想和故事,我们人类就不能称为人类。“人类大脑的计算能够支撑幻想这个功能,幻想不存在的事物,使得我们能做出承诺和交换诺言,从而形成生产关系、统治和其他人类关系。”
(4)在人类社会这个注重故事和社交的社会,要学会叙事,学会用叙事的方法来创作和辩论,来说服别人。这是一项重要的技巧,而这项技巧需要洞察人心。

01 为什么写作跟大脑有关
1、写作需要研究人类大脑的机制:
(1)我们的大脑是非常容易无聊的,时时刻刻都需要信息输入;而这个信息输入很多时候是文字的,可见我们特别渴望阅读。
(2)斯特鲁普效应:大脑的自主功能会影响大脑的其他功能。
(3)我们大脑有特定的获取信息和阅读的习惯,那就是喜欢故事。
(4)写作是阅读的反过程,读者的脑反应就是作者的下笔点。
(5)一部作品“叫好”,一般是因为这个内容有深度。需要你在一个领域达到很高的水平,需要你有独特的思考。“叫座”则不一样,它最重要的是抓住读者的心,抓住读者的眼球。
(6)写作就如同下厨:要做出好吃的饭菜,必须知道食客喜欢什么样的口味。

2、人类大脑和心理对故事的共同需求:
(1)共情与代入感:人类都喜欢能共情的故事,也就是能让人产生代入感的故事。故事能够让人有代入感,让受众更加共情,是内容创作的第一要务。“干货”可以串联在故事之中。
(2)惊喜与幽默:需要制造一个谜团,让读者(或者观众)跟着这个谜团一步步地猜测,直到谜底揭开。幽默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“惊喜”:它将我们的情感推到了边界,并且给我们一种惊喜而放松的感觉。
(3)危机:由于危机和解决危机关系到我们的生存,所以我们的大脑对于危机是非常敏感的。
(4)充满动感:我们喜欢看充满动感的事物。我们对动词是非常敏感的——动词就是句子的“眼”。优秀的动词用得多,可以让句子更加生动。

3、关于人类喜欢的语言的几个法则:
(1)法则1:具体、简单、清楚
①脑中的两套系统:系统 1(自动处理系统) 和系统 2(主动思维系统)。
②能用简单的词,就不用复杂的词。
③能用具体的词,就不用抽象的词。
④每一句话只有一个中心思想,每一段落只有一个主题。
⑤当意思出现转折或变化时,一定要有关联词。
⑥段落要清晰,排版要注意行距。
(2)法则2:长短句错落
①我们需要一句长一句短的错落感。这种“大珠小珠落玉盘”的感觉给人一种奇特的舒适感:仿佛短句在给长句划下一个节奏。
②建议短句的结尾字都是“三声”或者“四声”
(3)法则3:押韵就是王道
①人类有一个认知偏差叫作韵律就是原因。由于大脑的系统1 太懒了,所以我们会倾向于认为,押韵的东西就是很有道理。
(4)重头戏在后面
①在中文写作中,我们习惯于在最后“画龙点睛”。如果最后没有精彩的结尾,没有进行最后的点题和升华,就犯了中文写作的大忌。
②但是在英文写作中,重点往往写在最前面。不仅仅是全文最重要的话写在最前面,这个原则还必须落实到每一个段落、每一个句子:每个段落最重要的话必须写在段落的最前面,每一个句子最重要的话必须写在句子的最前面。
(5)巧用文学典故


02 快速写作:写作的第一步是飞速成稿
1、皮亚杰建构:指“把一个复杂的任务拆分成很多小的任务,逐一去解决,最后合成在一起,就完成了一个大的任务。
(1)“解构”,想想看大的任务拆成哪几个小的部分比较合理,每个部分应该怎么实现
(2)“建构”,把拆好的几部分拼起来,争取能够拼成大的任务。

2、写作的解构和建构
(1)名词—形容词—典故—动词—建构段落模型
①联想场景和名词。能将名词关联到名词是场景描述的基础。所以,当你遇见一个作文题目的时候,先不要着急写句子。先想想关于这个主题(或者说场景),可以扩展出来其他什么名词。这种从名词到名词的联想训练可以帮助作者进行“广角收缩”。
    例如:想到“沙漠”的一个场景,我可以想到下面要写什么,以及关于这个场景我可以描述什么。这就是场景描述的基础。“沙漠”的联想词:骆驼、沙漠狐、蝎子、沙尘暴和仙人掌等。
    简而言之,“从名词到名词”是场景描述的基础训练。等你看见一个场景就能随便说出几十个关联的名词时,场景描述就很容易了。
②联想名词与形容词。写完了名词,可能还需要加一些形容词才可以进行白描。
   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游戏:在正中央的名词模块内填一个名词,联想能与之搭配的形容词,填在旁边的形容词模块内。每个名词,只要能关联五六个形容词,就可以进行白描了。当然,这种白描不仅仅限于具体的名词,抽象的也可以。
③近义词替换形容词。看到一个名词就能想到 10 个甚至更多个描述不同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时,怎么才能进一步找出来最合适的形容词呢?那就要靠近义词替换了。近义词替换就是“精准描述”的训练。
④引经据典与文章立意。从诗词歌赋、成语典故等中找到文章的立意
⑤动词连接名词。动词是句子的眼,好的动词能恰如其分地把几个名词连起来。什么叫“好的动词”呢?就是越具体越好,越动态越好,越形象越好。于动词,最重要的是能产生画面感,即最好能激活读者的镜像神经元,让他们在大脑里跟你一起动起来。所以,几个关键的名词要搭配非常点睛的动词。
⑥把所有成果串联成段落。材料连起来,形成一段文字。注意,不需要把所有的材料都用上,按需选取就可以。


03 从大脑到宏观故事构建
(1)利用卡片写故事:
①著名的电影导演大卫·林奇的宏观故事构建的方法:在开始构建一个新的电影故事时,他会拿出 70 张空白卡片,在每一张卡片上写一个段子,或者有趣的生活中的故事。当有了 70 张已写好的卡片时,他就会把这些卡片都摆出来,一张张地观察,再重新排列,然后变成一个故事。
②把人生的几个片段穿插在一起,然后把这几个片段共同的感悟当作线,把这些片段当作珍珠,就可以串连出一个故事。

(2)起承转合:精彩故事的公式
精彩的故事 = 起(用危险或出人意料的开始抓住眼球) + 承(引起读者的感同身受) + 转(用“定时炸弹”来炸出期待)+ 合(重重困难和斗争与主角的大彻大悟)

①起:开头如何吸引人
开篇如何“起”,这是文章最要紧的问题。没有人有义务看你的文章,所以把读者“抓住”,是作者的首要任务。如何一开场就让人期待不已,而且迫不及待要追这个故事,是一个重要的技巧。
方法1:描述危险的场景:文章的开头描写一个“危险”的能激活肾上腺素的场景,就能够非常有效地吸引住观众的注意。情感或者生理上的危险都是可以的。
方法2:描述出人意料的场景:出人意料,就能引人注意。幽默也是一种出人意料。

②承:如何保持读者注意力
有了好的开头还不够。在故事发展的过程中保持读者的注意力是十分重要的。依赖于人脑里的激素,特别是催产素的存在,人对感同身受的故事特别能够保持注意力。就像一个灵魂深处和你相似的朋友跟你分享经历,你特别能听得下去一样。
方法1:故事的主角有和读者共同的经历:有一些经历是人类都有的,这样的情节都会引起读者很大的共鸣,让读者跟着继续读下去。我们在承接故事的过程中,一定要加入一些这种能够让人共情的内容。
方法2:故事的主角有读者向往的品质,或者有可以让读者产生共鸣的品质:如果当我们的读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我们故事中的主角时,想和他成为朋友,甚至喜欢他、尊敬他,那就表明主角与读者成功联系起来了。
方法3:主角需要可爱,但他并不是没有弱点:当看到了一个角色的痛苦、脆弱和需要时,读者就会和他有更深的联系。

③转:期待本身比结果更重要
有很多人会写精彩的开头和耐人寻味的结尾,但是故事的中间会松懈。这种在中间松懈的故事,就会给人一种非常不过瘾的感觉。
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方法,叫“定时炸弹”。当然,“ 定时炸弹” 并不一定是真的炸弹, 也可以是各种 deadline(最后期限)。这些情节都是“定时炸弹”,因为它们都会激起读者的“时间强迫症”。“时间强迫症”是人类大脑的一个重要的习惯,当deadline临近,而故事中的人物还没达到要求或期待的时候,读者就会着急、焦虑、紧张、被代入故事。上面所有的“定时炸弹”情节都能让读者发出内心独白。

④合:大脑最喜欢曲折而充满斗争的故
大脑喜欢的是矛盾、斗争和战胜困难的故事。“斗争之后战胜困难”这样的叙事结构在人类社会是非常有用的。


04 给大脑写的文字:简单又接地气
1、增加可读性:
(1)减少句子长度:多用短句,少用长句
(2)提升词汇的简洁性:用简单的词语,少用生僻词汇,少用内部术语
(3)增加音节韵律:可能的情况下,尽量押韵
2、让大脑喜欢的修辞方法
(1)比喻
比喻是一种属性或者关系关联的游戏:用喻体之间的关系来描述本体的属性,或者本体之间的关系。
①具象化属性:让抽象的属性,通过感知的具象化而产生画面感
②具象化关系:用读者熟悉的关系模型来构建不熟悉的关系模型
(2)拟人
拟人是一种给非人的事物编台词的游戏:给桌子、椅子、水杯、电脑都编一段台词,揣摩它们的心理。
人类的一大爱好就是给除了人以外的事物赋予人类的情感,并且用这些情感来渲染和表达自己的情感。如果能够利用好人类这个爱好,就可以写出非常好的文章。
(3)排比
排比是一种找出事物的三个方面的游戏:任何一个问题,能不能从三个角度论述?把这三个角度排在一起,就是一个排比句。
排比这个修辞方法虽然看上去复杂,但是实际上也很简单,就是摆出来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。当我们指出任何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的时候,就可以形成一个排比句


05 大脑的品味:再谈起承转合的实现
1、起(肾上腺素:给我支棱起来,战斗或逃跑)
①第一步:制造紧张的氛围。从五感出发描摹环境(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、味觉)
②第二步:当感官的氛围已经足了的时候,一定要让最恐怖的危险出现,危险就像老虎,必须踩着草丛出来。
③第三步:着重描写一下人物内心的紧张和最坏的可能情况。这样就能把氛围调动到最足。
④第四步:给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,也就是希望,因为读者的大脑需要这个。我们在危险的时候需要一道“曙光”,这样才能战胜一切。

2、承(镜像神经元:代入感的重要性)
我们在写作的过程中,必须激发“代入感”,也就是激发对方的镜像神经元,让他们如同身临其境:感受你的感受,甚至能想象出你的动作、你眼前的画面、你的情绪,这样你的故事就会非常吸引人。
核心体验:“在经历一件事的过程中,哪些体验是必不可少的”
“灯塔教学法”:人世间很多的知识和技巧,并不是说多勤奋、多努力、多死记硬背就可以。你必须做对一次,才能找到它的感觉。一个好的启蒙老师应该给学员看了一个具象的标准时机。然后通过这个标准时机,让它作为一个参考点,帮助学员至少成功一次。等学员至少成功一次,学员就找到了“成功的感觉”,学员也得到了“学习的感觉”。找对了感觉,学员就能自己总结经验。
如果能抓住核心体验,你就能够调动读者的镜像神经元,让他们仿佛置身于你说的那个世界。

3、合
(GABA:顿悟与哲理是大脑喜欢的故事高潮写法)
在故事高朝总结出一个哲理:在故事的高潮,我们要给斗争一个“解决方案”,这个“解决方案”要通过主角的顿悟表现出来。没有解决方案的故事,会让人感觉“虎头蛇尾”,并不过瘾。
(多巴胺:给我的大脑“发糖”)
一开始不要埋太多的“坑”,或者布太大的局。让读者读一段就有一个小高潮,就有一个令人激动的情节,就明白一个道理。这样读者的大脑就会有一种高潮迭起的感觉,这就是多巴胺在起作用。
(催产素:终极感情鸡尾酒)
刻画人物的标准流程:
①刻画人的言行举止
②刻画人的典型事迹
③刻画人的最真实的牺牲
④刻画人的最真实的渴望
⑤刻画你对这个人的情感。


06 平滑得像黄油一样:连贯与流畅的秘诀
1、大脑处理句法的习惯:弧形结构
大脑喜欢什么样的文字呢?弧形结构的,或者说“闭环的”。也就是说,我们写的每一件事情,凡是开头,必有结尾。就像前文说的,如果没有“结尾”,你大脑里的 GABA 就不会舒服。简单地说,就是每一句话都要前后呼应,句子之间也要呼应,整个段落也要呼应。所有的“因”,都要有“果”;所有的“开头”,都要有“结尾”;所有的段落,都要有呼应。

2、弧形结构实战:从句子到段落,从小弧形到大弧形
一个小技巧:用上一句的宾语当下一句的主语。当你的句子的主语和宾语都是名词的时候,就可以玩这种“击鼓传花”的游戏,把宾语当成“花”传下去。这种击鼓传花不仅仅适用于从宾语变为主语,其实无论是状语、定语还是补语,其中的名词都可以变为主语。这种技巧非常适合场景的描写。我们在第2章讲过用皮亚杰建构来写场景白描。

3、流畅的高阶技巧:音乐感
尽量对段落里每个句子结尾的一个词进行打磨,使得它们具有相似或者对应的平仄结构。


07 力透纸背的雄辩:构建说服力
1、论据应尽可能详细、详实、可查,清晰可辨,没有模糊性
2、论点和论据的组织
(1)充分性与必要性模型
(2)正反论证和矛盾统一模型
(3)列出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模型
(4)规律与特例模型
(5)“双向分离”模型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小黑屋|缠乎

GMT+8, 2025-5-9 19:56 , Processed in 0.015328 second(s), 22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